首页 > 新闻与评论 > 管理评论 >

管理评论

Management Reviews

顶层设计的六个宏观要素
来源:审智咨询 发布时间:2019-03-02

     顶层设计是一个源于工程学的概念,早在30多年前已经被跨国公司普遍采纳,作为经营管理的指导方针,通过顶层设计这个系统性思考的方法论,可以有效地解决错综复杂的市场问题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难题,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简单来说,顶层设计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论对企业未来5年的发展做出系统性规划,按照以终为始的原则,基于对目标市场的理解,对用户需求的把握,对竞争格局的认知,通过系统分析把经营管理目标设定好,把用户心目中理想的完整产品描述清楚,把实现目标的关键要素和主要挑战罗列出来,预见潜在的问题和风险,根据目标配置资源,倒排时间表,形成一个通俗易懂的剧本,让各个职能的管理者按照剧本上的分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。

        顶层设计具有六个宏观要素:

        一、前瞻性预判

        顶层设计首先要做的是把未来5年(10年)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各种挑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清楚,把市场的演变规律和技术发展趋势总结出来,形成一套标准化文本,并告诉每位员工,让大家明白企业面临的机会与挑战,怎样才能把握住机遇掌握主动权和主导权,始终领先于对手。这是企业高层领导者的核心工作,即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能够高瞻远瞩,从后知后觉先知先觉。一个企业如果看不清未来,就无法形成有凝聚力的团队,即便是员工都在工作,也不能团结一心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企业能对未来做出科学的前瞻性预判,就可以打消员工的顾虑,让普通员工也能看清未来,从而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,让员工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奋斗,为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而努力工作。欧美企业不管大小一般都有清晰的愿景,即用图像化的语言描述企业的未来和追求,告诉大家我们将会走到哪里,每个人能得到什么。让大家每天都在对未来的憧憬中快乐工作。 通俗说就是画大饼,讲故事

        二、从后往前看

        有了前瞻性预判,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终极目标描述清楚,形成一幅令人向往的画面,让大家看清未来。套用一个专业术语就是给企业设计一个令人向往的愿景。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是一个好导演,可以给员工说戏,把自己心目中的那幅画传递给员工,让员工明明白白做事,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员工发挥出自己的水平。所以好的领导者必须能把美好的画面展示给员工。

        学会从后往前看,这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,从后往前看说穿了就是定目标、找差距、选路径。当然目标必须激动人心,让大家向往,让大家清楚实现目标对自己意味着什么。有了清晰的目标以后,要看自己离目标有多远,缺什么资源,缺什么补什么。这与传统的思维模式正好相反,很多人都是根据现有资源去设定目标,有多少资源就做多大事,从后往前看是一种逆向思考,根据目标去配置资源,这是一种思维革命。

        从后往前看是做选择题。换句话说,当企业面对不确定的未来、不可知的市场时,要先看有哪些选项,把所有选项都列出来,然后针对每个选项进行推演。首先在脑子里过小电影,然后进行沙盘推演,管理团队一起从头到尾对每个选项进行干转。很多人决策前不做认真细致的调研,初步选定方案后又不做预演干转,结果很多政策或制度推出后遇到强烈的反弹,不得不朝令夕改,逐渐失去权威性和可信度。

        三、系统化思考

        有了清晰的终极目标,接下来就是系统思考,即分析要实现终极目标,哪些要素是充分条件,哪些要素是必要条件。比如,一家冰激凌企业一到夏天产品就供不应求,而装车速度慢成为制约发货量的关键。我到装车点一看,发现了装车慢背后的原因:一是建造厂房时没有考虑到装车的顺畅性,车的高度与厂房的平台之间有落差;二是买车时没有系统思考,不同的车长短不一,高矮不一;三是产品包装五花八门,大小不一,为了把车严丝合缝地装满(保温效果好),需要反复调整,搬上搬下,影响装车速度。

        系统性思考就是努力寻找根本解,从源头上做文章,绝不能头疼医头,脚疼医脚。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看到的问题往往是表面现象,如果根据表面现象去采取对策,往往事倍功半,治标不治本,很容易反复,必须找到背后的原因。找到背后的原因后,要继续深挖才能找到核心问题。遇到问题时要多问几次为什么,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。比如,表面上看,团队执行力不高,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激励机制的问题,也可能是沟通机制的问题,深层次的核心问题可能是企业用人机制问题,导致能干的员工不愿干(缺乏动力),不能干的员工不愿意学(缺乏能力),想干的员工不会干(缺乏方法论)。

        四、方法论支撑

        唯有把系统性思考上升到理论高度,企业才可以重复成功的模式和做法,才能够基业常青。优秀的企业一定要有方法论做支撑。就企业而言方法论包括企业战略规划、产品创新体系、产品研发体系、商业模式设计等等。很多成熟的方法论已经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了很多年,并在开拓中国市场时起到了重要作用,通过实践验证了这些方法论的有效性和适应性。学会方法论就掌握了做好某件事的本领,虽然不能一劳永逸,却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运用自如,从而提高组织智商,减少重复劳动。

        方法论的价值无处不在,拿大家普遍关心的经营业绩来说,很多企业是靠人海战术、靠关系、靠能人。其实这些都靠不住,唯一靠得住的是系统。企业要想提高与客户沟通的效率和质量,需要提炼品牌的价值诉求,形成统一说辞

        五、数据化分析

        仅有方法论是不够的,企业要想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,必须形成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运营管控体系,学会用量化的语言去沟通、去分析、去决策,不再使用那些永远正确的废话,那种废话对于企业来说,基本没有任何意义,无法让大家看懂、看透,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差不多的企业文化,到头来谁也没说错话,谁也不负责任,很多事情都不了了之。可以说,一个企业要想追求卓越,就要从小事做起,把小事做到极致。要知道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,没有信息化系统,不可能实现精细化管理。而信息化系统包括很多分支,比如决策支持系统,运营管控系统,人力资源系统,知识管理系统,等等。

        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掌握市场信息(包括宏观和微观信息)、客户信息(包括CRM、销售漏斗)、竞争信息(竞争情报)。没有调查研究,就没有发言权。企业要形成一种用数据说话的文化,做决策不能基于感觉,必须基于数据,而数据的获取一定是通过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,这是做顶层设计的前提条件,没有客观的数据支撑,任何决策都是苍白无力的,无异于赌博。

        运营管控系统侧重于实时监控,从人治走向法制,这是顶层设计的终极目标,不过度依赖个人的能力和责任心,用严密的体系,标准化的流程,统一的工具进行管控。公司规模越大,越需要用制度管人,靠体系做事,避免随心所欲。而运营管控的奥妙之处就是把管控融于服务中,用服务来实现管控,把生硬的、令人反感的管控隐藏在优质服务中。我认为这是很多大型企业管理升级的核心内容,一旦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,各个职能的管理人员就会调整心态,逐步树立服务意识,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,甚至成为内部咨询师,把挂在嘴边上的转变职能真正落地。

        六、科学化分解

        再好的想法只有落地了才有意义,所以执行力是顶层设计的临门一脚,执行力从何而来?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在哪里?这是很多企业忽视的问题,以为任务布置下去就完事了。其实要想把工作任务完成好,首先要懂得任务的分解,如果分解不科学,接受任务的人就不知道如何做。很多老板在布置工作后都会问部下听懂了吗?大家的回答往往是:听懂了!其实很多人都没听懂。布置任务时一定不能偷懒,必须掰开了,揉碎了,说清楚。必须把任务变成动作,再把动作用标准化的流程和工具变成规定动作,借助动力式的管理激发员工主动性。


点击收缩
24小时在线客服
全国服务热线
400-108-3698 021-80158519
审智咨询微信